读研路上的进与退:研究生“出局”的三个非典型样本
作者:张盖伦 来源: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:2021/1/12
读研如围城。城外的人想进来,城内的一些人想出去。
教育部明确,要加强研究生招生、培养、学位授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,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。
而对主动退出的人来说,这像是“及时止损”。
2020年年末,退学后的张楚,第二次走入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场。
此前,他从没想过,自己会成为化学研究的“逃兵
张楚爱化学,高中时就在学校创办了化学实验社。大家都以为他会是未来的化学家,张楚自己也这么坚信。
顺理成章地,张楚进入某985高校,念了化学。路径也很清晰——本科,硕士,博士,出国做博后,回国,进高校,做科研。
同样顺理成章地,大四那年,张楚起早贪黑准备了5个月,以高分考上了另一所985高校化学专业的研究生。
但设定好的路线拐了个弯。开学后不久,张楚就休了学。几个月后,他退学了。
读研也如围城。城外的人想进来,城内的一些人想出去。
教育部已经明确,要加强研究生招生、培养、学位授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,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。
对主动退出的人来说,这像是“及时止损”。张楚说,既然意识到自己选错了方向,那就勇敢一点,重新找到方向再出发。“毕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找到自己的节奏,才能跑得愉快,跑得长久。”
被裹挟的“热爱”,不是人人都适合科研
在问答网站知乎上,“为什么现在有些研究生想退学”这一提问,截至1月11日记者发稿时,已经有两万余个关注者,浏览量达到2191万次。
而在豆瓣,“博士,退学了吗?”小组里有一万余名成员,他们在组内倾诉、吐槽和求救。
他们遇到了坎,在挣扎,不知是放弃还是继续。
张楚的坎来得非常早。2019年7月,他进入导师的实验室。仅仅两周之后,他就感到无法喘息。张楚找不到归属感,总觉得自己是工具人;他怕做不好实验,怕失败,怕满足不了老师的期待。成天浑浑噩噩,压抑、疲惫。“有时在厕所里偷偷哭,每天跟蹲监狱一样。”
导师没有压榨他,实验室也没有排挤他。但是心理医生告诉张楚,他已经有了焦虑和抑郁情绪。
“本科时,我连科研的皮毛都没摸到就毕业了。”当张楚真正接触到化学科研,他才发现,这是一种他无法忍受的寂寞。
日复一日,做着可能100次会失败99次的实验。把青春耗在这样一件事上,他受不了。
张楚重新思考他究竟怎么走上了这条路。
(应受访者要求,张楚、王阳、李湛和余姚为化名)